将军庙街位于泉城路北,长约二百米,是一条原生态济南老街,汇聚了很多老四合院、老水井、老街坊等。在这条短短的老巷子里曾经并列着四座庙堂,自东至西依次是城隍庙、将军庙、慈云观和天主堂,老街因庙得名。上世纪曾易名“彩云街”,一九八零年又恢复了“将军庙街”的名称。
原城隍庙是清同治年间,从东昌府调来济南任知府的龚易图,在将军庙街兴建的五进四院气势不凡的庙宇。城隍庙往西走是将军庙,庙里原供奉的是清廷将军刘猛。道教的慈云观在将军庙街中段,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街上还有天主教堂,作为济南最早的天主教堂,教堂的建设可追溯到十六世纪,几经变迁才形成现在的规模。 将军庙街充满了市井生活的勃勃生机,这里是隐藏在闹市之后平静的百姓生活。这条中西混搭的将军庙街,以其独有的内涵存在于老城的边角,静望着时光的变迁。 在省府前街上走走,不经意就能来到这条街上。将军庙街不见了将军庙,也不见了城隍庙,走在窄窄的巷子里,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悄悄地诉说衷肠。是一扇扇黑漆剥落的大门吗?它们有的大敞着,有的半掩着,没有一扇是关闭的。是一口口汀泞般的古井吗?它们有的湿润,有的淙淙,没有一口是干涸的。是一座座烟火气十足的院落吗?它们有的人来人往,有的安宁祥和,没有一座是跳脱出生活的。可是,不经意间,在一个大院的门口拐进去,又看见将军庙和城隍庙的旧址,像这条街一样,不必刻意寻找,他便自然流露。
城隍庙、将军庙旧址,院内现为民居杂院 城隍庙 清同治年间,由东昌府调任济南知府的龚易图,见济南督、县均有城隍,而无府庙,于是主持兴建,原建筑为五进四院,内奉泥塑城隍,殿内有山东巡抚丁宝桢手书“明远坚是”匾额高悬;另有木雕城隍一尊,每年清明与阴历七月十五,木雕城隍都会被抬着“出巡”,每次出巡,都会万人空巷,人们争相要和城隍脚下踩着的木雕小狮子对眼,以求不得眼疾,流年顺利。如今,城隍庙仅存主殿、山墙及换过瓦的屋顶。 将军庙 位于将军庙街七号,庙里原供奉的是清廷将军刘猛。据传,刘猛,济南人,少年时习书练武。雍正年间他带兵东征西讨,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常胜将军,功绩显赫。死后为表彰其忠心爱国,便修建了将军庙。原庙有两道仪门,共三进院落,东西均有配殿及戏台。旧俗认为,刘猛将军的诞辰日是农历正月十三,过去每到这天,除官府至祭外,济南的百姓也都来烧香还愿,祈求刘猛将军保佑一家人平安。现今,当年雄伟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将军庙旧址变为居民杂院,只剩大殿的半截断壁及一棵枯败的古树。 将军庙和城隍庙已经败落了,只有遗存的断壁残垣久经风霜,颤颤巍巍地相互扶持着。原来只听说这条街上有四座宗教建筑,没想到这两座挨得这么近,像是老夫老妻一般,那些激情褪去的后的平淡,长久的维稳,总比短暂的刺激要更难坚持。但生活中的陪伴,不经意的关心,却都满怀深情。或许,这些时间长河里大浪淘沙后的一砖一瓦,一墙一顶,不应该是所谓残垣断壁,而应该是记录着过去香火鼎盛、人来人往的一块块镌刻着无字碑文的功德石碑吧,也因此更应该得到保护和修缮。 看到慈云观的时候,便觉出很大的欣慰了。本来,在街巷里是很容易错过它的,老旧的仪门,斑驳的石匾,如果走马观花,是不容易看到“慈云观”三个字的,反倒是两侧印刷的大字,虽然亦有剥落,反倒是更显眼些。不过,如今,慈云观旧址得到了很好的修缮,糟乱的环境一去不返,门楼屋顶修复如初,违建拆除后露出青砖老墙,正殿的山墙和小瓦屋顶也都得到了妥善保护,如今的慈云观更像是编纂史官一般,诉说着它曾经的身份和曾属于它的时代。
慈云观仪门 慈云观 道教建筑,位于将军庙街十三号,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道观门洞上方镶嵌着“慈云观”三个大字的匾额,左上书:“道光乙巳菊月谷旦”,右下书:“首事重建”。据有关资料介绍,原城隍庙最后一任主持李嗣云回忆,慈云观建于康熙年间,供观音大士、关帝等,道光年间毁于大火,成为贫民居,后有江湖郎中五仙坛在此为民看病,在小有名气后,他重修了慈云观。建成后,他将自己立为观内主神,关公成为偏神,三天后亦毁于火灾。现存慈云观大殿为民国十五年,城隍庙道士李义林所建,供全神,由于当时战乱,庙中只立牌位未做塑像。一九五八年改造时,寺观上交国家,并一度曾为美术工厂一绢花车间。 今存的三楹门楼,中间拱形门洞进深四米,青石基础,清水硬山,顶覆筒瓦,两面坡花脊样式。进山门内是一长有二十米,宽近十米的小院,正面为硬山顶大殿,主体基本保存完好,两侧的配殿及班房有十多间,今已改为平房。 时间终于会带走许多东西,但还好,它不会只是豪夺,也会给予,它带走了曾经的人声鼎沸,赠予了这条老街如今的安详宁静;它带走了曾经器宇轩昂的建筑,赠予了这条老街不朽的传说与故事;它带走了曾经刻意为之的布局与设计,赠予了这条老街不经意间的感动与回忆。 中段西侧有一条西熨斗隅街,小巷虽窄却平坦笔直,连通着将军庙街和双忠祠街,幽幽古道,行走其间,格外舒坦,道路西侧是清一色的欧式宗教洋楼,东侧为错落有致地传统建筑,一东一西,一中一洋,隔街相望,让人浮想联翩。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 全名为圣母无染原罪堂,位于将军庙街西端,初建于清顺治七年,该建筑群为济南最早的近代建筑艺术代表作,教堂融合中外,兼采南北,地域特征明显,体现了老济南在殖民时期,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建筑特点。其建设艺术,特别是内部壁画精美,宗教气氛浓郁,是济南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 从西熨斗隅街往西直到街巷尽头,便都是天主教堂了,它是这条街巷里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教堂从将军庙街一直向北延续到双忠祠街,颇有些“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味,在西熨斗隅街上可以看见教堂平整连续的外墙,大块的青石砖整齐的码砌起来,越过高高的墙壁,可以看见里面教堂泛着沙白色的墙体和蒙着五彩玻璃的圆窗。 说来很有意思,教堂整体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建造,石墙到顶,卷棚屋面,小青瓦覆盖,内室大门两侧还有石刻对联,正对大门,还有一处八字形中国传统影壁,青石基础,小瓦重花檐,上刻富贵牡丹砖雕,檐下雕有四季花卉、文房四宝、狮滚绣球等图案。同时,教堂又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内外顶部曲线缓和,曲面外形与椭圆空间明显,装饰富丽,色彩强烈。作为济南最早的天主教堂,当时以中西文化混合的方式来建筑教堂,是为了更好的缓和矛盾,使西方宗教尽快融入华人世界,如今,这样的目的性已经不复存在,却又在不经意间留下了一座中西合璧的经典建筑群落。 据传,这座教堂的建设也是一波三折,期初曾被焚毁,后又被百姓在四角各建一处关帝庙包围,还经历过严重破坏并关闭,岁月的变迁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无数只可意会的痕迹,那些往日的传说可能都已无法准确表达它的经历了,只有偶尔触碰到砖墙上深深的刻痕时,才仿佛能听见那些历史的回响。 将军庙街位于老城的边角,漫步老街,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走出街巷,又转瞬融入到高楼大厦之间,将军庙街的丰富性和独有魅力从整个东侧老城区被命名为将军庙街区便可见一斑,只是将军庙街已经不见了将军庙,甚至行走其间,未必能直截了当地看到那些时间刻意留下的印记,只是,这条街巷已经被故事和传说浸透,酿成了一壶好酒,那些不经意间流露的滋味,已经足够迷人了,那些市井生活的点滴,都像是酒后衷肠,绣口一吐,便是百年沧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