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锡雕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普通的锡板到雕工精湛的锡器 300多年的锡雕技艺 是如何传承、焕发传世之美的呢? 这些工艺精良 华美精致的锡器 镌刻着莱芜区锡雕老艺人王圣良 毕生的绝活
王圣良,是莱芜锡雕国家级非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老人称,自己从小就得了小儿麻痹症,当时家人想叫他学中医,可是他只愿意写写画画,跟着老人们敲敲打打做点小东西。
今年60岁的王圣良出生在制锡世家,从小就跟着父亲敲敲打打,做锡雕已有大半辈子。 锡器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自古享有“储茶味不变,盛酒酒香醇,插花花长久,盛水水清甜”的美誉。 这么多年,王圣良一直没有忘记父亲告诫他的话,“人不荒技,艺不亏人,要心静、心细,才能出好活。”
制作锡雕的工艺还是比较复杂的,王圣良介绍说,锡雕首先需要熔锡,并且要根据雕刻的深浅制做出锡板。 高纯度的锡,色如银,亮如镜。等到锡板冷却后把它裁剪下料、敲打成形,然后相互焊接,再敲用钝刀把它刮光,使用棉布人工把锡器擦亮,雕刻完毕后进行最后的抛光,一件锡雕作品就诞生了。
莱芜锡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莱芜古称嬴、牟,是春秋战国时重要的冶炼中心。铜因为加入锡而成为青铜,商周时这里就有青铜冶炼。在明清时,莱芜制锡艺术达到艺术的高峰期。
莱芜锡雕更是家喻户晓,锡器文化源远流长,当时锡匠很多,但技艺堪称一绝的首推莱芜西关王氏一家,他们所做的锡器被列为朝廷贡品。 当时从事锡雕的作坊主要分布在莱城西关、杨庄、寨里一带。原来打锡是很普遍的,因为修补老百姓的一些器具都是用锡。
上世纪80年代初,塑料制品、铝合金制品代替了锡器,锡雕变得不景气。王圣良家的日子过得紧巴,他不得不另谋生计。 但他依然放不下这门家传的手艺,愿用毕生来守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